top of page

當經濟也染上病毒 企業要如何「產業防疫」避滅頂

去年12月中旬,我們團隊受台灣一所知名商學院的邀請,為即將邁入社會的MBA同學,進行「永續職涯工作坊」。這場工作坊的任務並非教導職涯探索,而是模擬這群未來商業管理的人才,在畢業1年、3年、5年及10年的期間,將遭遇哪些企業營運的永續挑戰,包括公司人才流失、氣候變遷影響營運、消費趨勢改變的營運衝擊等,並帶領同學從經營管理人才該如何因應進行討論。沒想到當初假設2025年發生「不明疾病蔓延」議題,在現實生活中提前發生了。

當時有些小組很直覺地用降低成本的概念,以減薪、放無薪假,甚至解雇員工的管理模式,來因應這項風險。當我詢問大家是否還有其他更能幫助企業永續經營的方式時,有位女同學舉手問我「是否可以做些什麼來預防」,我的腦海閃過2003年台灣SARS病例暴增,讓許多企業面臨斷炊的場景。


當疫情來臨時 超過9成不知如何反應

今年年初很不幸地,全球企業遭遇到「新型冠狀病毒」無預警的侵襲,大型企業因為有因應SARS衝擊的經驗,風險管理部門多半已有因應作為。根據iThome對台灣182家大型企業的緊急調查報告中顯示,僅3成企業平時有準備「營運持續計畫(BCP)」,但令人擔憂的是,僅有28.3%會建立供應商受災情報,23.5%會建立企業防疫溝通網站。而台灣超過97%的中小企業,卻是不知如何是好。


這波疫情衝擊,對這幾年全球持續倡議企業永續經營,不諦被狠狠扇了一記耳光。許多企業似乎都忽視這個「看不見的敵人」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雖然在這波疫情的專業表現令人失望,近期也一改先期漠視的態度,將這波病毒造成全球的影響定位為比恐怖攻擊來的更有威力。

平時建立計畫+演練 毋驚樹尾做風颱

那台灣企業應該做什麼事情呢?其實針對持續營運的議題,國際上已有一套具體的標準,那就是ISO22301「營運持續管理系統」(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,簡稱BCM)。在這套管理架構下,引領企業事先思考如何降低包括天災、重大外部環境改變可能對企業營運所帶來的損失,並協助企業建立一套持續營運的防護計畫。這項標準並不受限於企業規模大小與產業的不同,提供全球企業持續營運作法的共同語言。


BCM常被誤以為是針對製造業或科技業所規劃的管理系統,其實不然。日前一家外商銀行,因為一位員工確診後,總部立刻疏散同樓層超過300名員工,並依照BCM計畫的建置,讓企業不會因員工撤離原上班場所,導致無法持續營運的風險與危機,反而能提前讓員工依循相關計畫,從容面對接下來應變的工作模式。


台灣有很多成功的中小企業靠著獨特的技術獨步全球,但對於經營管理的風險,經常視而不見,導致這些擁有很好技術的企業,因為缺乏完善的永續管理工具,面對接踵而來的防疫照顧假、停工、原料斷貨等衝擊往往措手不及,甚至可能讓公司一夕之間消失,這也是近年台灣持續推動永續經營的目的與價值。希望讓經營者能透過各項永續的機制,持續成長茁壯,「別讓看不見的敵人,變成企業永續的殺手」

原文連結: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