優樂地永續透過SROI(社會投資報酬率)的方法學,調查在2018年,在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資助之後,陳宥達醫師在「展臂閱讀-讓親子醫起共讀」實質帶來的影響力。透過SROI方法學,讓親子共讀的社會價值,能夠更具體被看見,原來0-3歲的孩子開始閱讀,不論在語言能力、親子關係提升、或是醫護人員的衛教效率都能產生巨大貢獻,期待引發更大的社會影響力。
「台灣的醫生,到花蓮很遠,去美國很近」,醫學院畢業那年,因為這句話的衝擊,讓現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的陳宥達醫師,改變了人生的軌跡,在雲霧繚繞的高雄偏鄉那瑪夏,開啟了一段陪伴偏鄉孩子的閱讀之旅。
2018年,在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資助下,「展臂閱讀-讓親子醫起共讀」,持續在最需要的地方,撒下閱讀的種籽。短短兩年內,舉辦全台98場推廣講座,積極倡導0-3歲親子共讀重要性,讓9000位醫護人員、幼教、特教老師、家長了解親子共讀的好處,以及如何善用童書來進行發展評估。此外,專案更募集了超過8800本學齡前童書,帶進60個偏鄉據點,讓超過8000個家庭受惠。透過醫師、衛生所、幼兒園和家長的四方串連,讓越來越多孩子開始愛上閱讀,遠離3C。
點此看詳細報導:
關懷遲緩兒 「台灣的ROR」 在偏鄉推動學齡前親子共讀
「許多孩子並沒有選擇環境的權利。」住在高雄那瑪夏的小孟媽媽,她的三個孩子中,就有一位有發展遲緩問題。而像小孟媽媽這樣的家庭,在台灣偏鄉許多經濟弱勢的家庭,並不罕見。高達27%的發生率,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。更多父母因為工作忙碌,沒有時間陪孩子,隔代教養的問題,也讓孩子的發展,比別人慢飛一步…
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,現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的陳宥達醫師,在就讀醫學院時期就開始關注偏鄉的兒童發展遲緩問題。2015年,他參加「史懷哲2.0青年偏鄉常駐計畫」,更將非營利組織「Reach Out and Read, ROR」所推動的「閱讀為醫囑,童書為處方」概念,帶到那瑪夏地區,許多孩子因此拿到人生的第一本童書,陳宥達希望藉由閱讀改善這些孩子語言與閱讀發展能力,降低日後學習低落的狀況,翻轉不平等的人生循環。
後來,他先後前往史丹佛大學兒童醫院及ROR發源地波士頓醫學中心進修,跟著第一線的住院醫師參與培訓,學習童書如何成為醫師的評估工具,如何教導父母一起共讀、一起玩童書。2017年台灣展臂閱讀協會成立,陳宥達希望自己能夠成為「台灣的ROR」,透過展臂閱讀計畫,在最需要的地方撒下閱讀的種籽,讓醫護成為閱讀的推手,讓家長成為孩子的老師,讓兒童有健康成長的堅實基礎,進而突破偏鄉家庭教育的困境。
孩子不再黏3C 親子共讀讓家人感情更緊密
因為醫療或學齡前教育知識的不足,很多弱勢家庭的爸媽並不知道0-3歲孩子發展說話、閱讀的重要性,而即使有心想讓孩子培養閱讀習慣,卻是不知道從何開始。展臂閱讀計畫透過在衛生所布置「閱讀角落」,教導醫護人員ROR的觀念與方法,並趁著大人帶小孩到門診打疫苗時,一對一唸故事給孩子聽,「示範」給孩子身邊的父母或是爺爺奶奶;衛教結束後,贈送家長一本適齡的童書帶回家,希望他們能回家接力,繼續唸故事。
到了晚上,志工們更會敲開家庭的門,帶領家裡的大人和孩子一同閱讀,也讓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。那瑪夏衛生所的蔡護理師,也是最早跟著陳宥達一起推動親子共讀的醫護人員,她分享展臂閱讀計畫還會結合當地推廣母語的政策,家長們不只有趣味的題材教孩子學卡那卡那富語(那瑪夏當地的原住民語)及布農族語,同時也拉近了隔代之間語言的代溝。
工作忙碌,很少有時間陪小孩的新手媽媽小晴,因為展臂計畫,開始每天花5分鐘跟小孩讀故事,她發現習慣了以後,小孩不但會主動來找媽媽看書、講故事,也不看電視、玩手機了;「我的太太是新住民,中文程度不太好,之前想教孩子念書只能託妹妹幫忙買有聲書,但是因為不懂,不一定會買到適齡的童書,花了很多錢孩子的閱讀效果也不好。但現在因為展臂閱讀,衛生所蔡姓護理師很熱心地介紹適合孩子的書,也教我們怎麼跟孩子互動。現在我太太在家用衛生所送的書唸給孩子聽,也可以趁機教一些簡單的英文,孩子不僅對閱讀變得積極,在我回家時也會興奮地跑來跟我分享他今天聽到什麼故事、學到甚麼英文單字,我也因為這樣多了很多跟孩子互動的機會,真的很感謝這個計畫的執行!」那瑪夏的何爸爸說。
另外一位小孟媽媽也分享,「我們這裡很多家庭爸爸媽媽為了生活忙著賺錢,孩子只能請阿公阿嬤幫忙照顧。但是他們只會族語,也不懂怎麼跟孩子互動,孩子也不太會說話。現在衛生所送我們書,教我們用繪本裡的圖案教孩子族語,孩子跟阿公阿嬤不僅開始對話、有互動,關係也變得更親近。」
展臂的閱讀計畫讓書成為偏鄉父母的工具,創造的不只是親子互動,更有可能是培養閱讀習慣、學習認知的開始。
創新推廣模式 讓全台瘋親子共讀 發揮閱讀的影響力
對陳宥達而言,這一本本說不完的故事,就是希望的延續。「有些孩子聽了童書,他都願意拿著童書再跟他弟弟妹妹講故事」,陳宥達發現自己無意間培育了一個閱讀種籽,它不只是親子間的溫暖羈絆,也成為孩子彼此激盪、成長的動力。儘管在醫療體系內推廣親子共讀的挑戰並不小,但是,看見孩子們改變的過程,也成為激勵陳宥達持續走下去的動能。
在獲得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後,他又陸續發起校園「巡迴書袋」、「公益臉譜書」等各種創新的共讀計畫。由於嬰幼兒每3~6個月才會打一次預防針,如何以有限的資源,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童書?於是「巡迴書袋」計畫便誕生了。透過每袋5本書,每月交換書袋的方式,幼兒園的孩子們就能在一學期內閱讀到25本書。兩度參與「巡迴書袋」的陳爸爸觀察孩子最大的改變,就是回家會主動從書袋內找書,要求爸媽講故事,自己不但學會更多說故事的能力,也從這些童書中了解孩子的視角是如何看世界的,認識孩子的情緒與需求,讓他更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。
補齊0-3歲閱讀缺口,老幼共讀開啟隔代對話
至今,陳宥達的閱讀地圖,從診間到部落,已經超過60個偏鄉據點,幫助了8000個家庭,在全台各地撒下親子共讀的種籽。從有系統的培育閱讀、家訪志工、到辦理相關培訓講座等方式,陳宥達希望能將親子共讀的觀念推廣到全台319個鄉鎮。展臂閱讀協會的培訓講師葉嘉青表示,許多經濟弱勢家庭0~3歲孩子多由家庭自主照顧,普遍缺乏閱讀刺激,若能由醫護人員扮演推動家長成為早期閱讀的角色,再銜接幼兒園的閱讀教育,就能補齊孩子的閱讀缺口,給偏鄉一個改變的機會。
現在,陳宥達更將親子共讀發展成老幼共讀活動,讓高齡長輩和幼兒透過童書開啟隔代對話,不僅有助兒童的語言發展,也能有效預防長者的失智、失能。陳宥達相信,如果環境不能平等,醫療和教育一定要平等。作為醫師,他認為醫療不只是事後的治療改善,還能更進一步成為改善城鄉不平等的關鍵力量!
看更多夢想愛台灣故事:https://topic.cw.com.tw/csr_partners/diageo/
Yorumlar